姜同喻(已故),人体
金锦仁(已故),微生物免疫学教授,1942年毕业于国立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后留校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病毒免疫尤其在NK细胞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主编、参编了多部微生物学专著和教材,在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建立了病毒学实验室和真菌实验技术,为教研室开展病毒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6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俞自萍(已故),眼科学教授,1948年毕业于国立英士大学医学院(现浙江医科大学)6年制医本科,后在我校一附院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研制“眼科模型眼”,1957年编绘中国第一套“色盲检查图”,系国防部、卫生部指定的体检色觉检查标准图。曾获卫生部科技二等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南京市先进工作者,获江苏省、南京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王明秀(已故),传染科教授,1952年毕业于国立湘雅医学院,后任我校传染病教研室主任,一附院传染科主任,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经验丰富,曾以肝病专家身份赴巴基斯坦进行访问并应邀出席巴基斯坦第十三届病理学会进行学术交流,主编参编多部教材,行医从教数十年,以高尚的医德和精良的医术赢得了广大病人、学生的赞誉。先后荣获南京市、江苏省文教卫生界先进工作者,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卫生厅科技一等奖。
侯金镐(已故),脑外科教授,1949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后留校任教,历任一附院大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南京医学院副院长,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早在1954年,他就在一附院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神经外科专业,率先在我省冲破颅内手术的禁区,先后为11位患脑型肺吸虫的志愿军伤病员成功进行了开颅手术,经媒体报道在省内外引起轰动。在当时没有CT、核磁共振等现代化影像学诊断的年代,他对学术刻苦追求,凭着敏捷的思维与灵巧的双手,创造了那个时代的神经外科手术的学术高峰。
王一镗(已故),急诊医学教授,1951年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任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和国际人道救援医学学会理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遵章(已故),1953年4月到江苏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前身)工作,历任学院基建、校产、行政副科长等职。在学校从镇江迁址南京的建设期间,他从选址建院到规划施工做了大量工作,仅用一年时间即完成教学用房、师生宿舍及各项附属设施的建设。各项建筑决算审核显示,这些项目为国家节约了近十万元费用,深得同行好评。他从事学校基建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多次被评为院先进,1960年荣获江苏省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韩修龄(已故),放射科教授,1954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曾任南京医学院放射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南京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影像技术学会顾问等,是国家级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多项科技研究及临床应用成果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江苏省卫生厅科技奖,曾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卫生工作者,获国家教工委奖。
蒋须勤,内分泌科教授,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曾任江苏省医学会第一届内分泌专科学会委员,第一届老年医学专科学会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在60余年内分泌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秉承“医教岂为名传世,做事唯念利他人”的信念,坚守医者仁心、立德育人,参加了多部专著和教材的编写,省卫生厅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2项,荣获校级省级先进工作者、优质服务、优秀教学成果等多项奖励。
杜福昌(已故),心血
李德兴(已故),药理学教授,1952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后留校任教,曾任药理教研组副主任。善于自己动手补充教学用图表及制作教学用投影片,主动承担坦桑尼亚留学生英文教学任务,先后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并逐步建立起专门的实验室,形成自己心血管药理与中药药理的科研方向。参与编写多部学术教学书籍,获得南京市科研二等奖。
许勤安,病理科教授,1949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后留校在附院工作。她几十年如一日,带着对病人和送检医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检查和鉴别每一份病理标本,及时作出准确的病理诊断,许多早期癌肿都是在她的细心观察下被发现,许多肿瘤患者得到及时医治,诊断正确率高达99.9%。她对病员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得到同事和患者的一致好评,被评价为“一心为病人的模范医务工作者”,2011年获得“
程蕴琳,老年医学教授,1958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前身)后在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曾任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老年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和江苏省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主委等职,担任多个老年医学杂志主委和编委。她从医50余年,以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从死神手中夺回无数危重患者的生命,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由其受命组建成立的老年医学科现已发展成为江苏省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干部保健基地和老年医学医、教、研的基地。
王敬良(已故),心血
朱启锭,组织胚胎学教授,1959年从南京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组织胚胎学教学与生殖医学研究40余年,主编、参编和翻译教材、专著及科普读物20余部;编导电教教材与科普宣传片20余部;主持国际协作、国家部级和省级科研题10余项,曾获国家和省科技攻关奖、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成果奖10余项。积极引进新技术与新手段,推广电化教学在医学形态学科中的应用,荣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姚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授,1960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免疫学会全国常务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全国理事等职务。从教50余年中,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在科研上持续创新,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重点课题,先后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主编参编多部教材专著,发表SCI论文35篇。先后获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曹克将,心血
王学浩,中国工程院院士,肝胆外科教授,1970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肝移植中心主任、国家卫计委器官移植临床重点专科主任。他是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开拓者和肝癌现代介入治疗的先行者,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活体肝移植的学者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全国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突出医学贡献奖”等多项荣誉。2006年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沈洪兵,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致力于环境与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肿瘤易感基因和驱动基因发现以及肿瘤生物标志物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引领性贡献。目前累计在Nat Genet、Lancet Respir Med、Nat Commun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连续入选(2014-2019)Elsevier“医学”高被引中国学者,H指数59。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件(第一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2020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孔祥清,心血管病学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内科学硕士,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儿科心脏病学博士,现任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党委书记、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他长期致力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及随访,先天性心脏病缺损型病变致病机制及植入心脏内器械的研发和优化三方面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省级课题资助10余项,主编参编多部临床专著,其中由他主编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国内最早的一部关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专著。科研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卫生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2016年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